我的愧怍,作文
文章分類:心情隨筆
你也會想看的:有關智慧的名人名言
篇一:愧怍——《老王》讀後感
愧怍——《老王》讀後感
年月日,十一、二歲的我與父親走在回傢的路上,天上還飄著些許小雨。突然,路遇一個乞丐,衣衫襤褸,蜷縮著蹲在路旁,擺在前面的碗裡隻有零零碎碎的幾塊錢。一陣寒風襲來,他蜷縮的更緊瞭。我雖穿著禦寒的衣物,然而看著他這樣,卻似乎真切的感受到瞭那份刺骨。一股叫做同情的情緒彌漫在我的胸腔。我戳戳父親,“我們幫幫他吧,看著挺可憐的。”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,不幫為好!”“你怎麼這麼沒有同情心。”心中甚至對父親生出些許鄙夷之心。父親聽瞭,也隻好無奈地強拉著我走瞭??
這段文字曾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我的日記本,如今讀畢《老王》,復看,倒生出瞭不同的感悟。
幼年時,對於乞丐,即所謂“不幸者”,自然而然生出同情之感,本能的想要幫助他們,借此來安慰自己的同情心。雖然在當時,我的這一“善意的想法”被父親阻止,但是試著想想,如果我當時幫助的那個乞丐,結果就會有所改觀?我的答案是:並不會。乞丐在花完錢後繼續著他的不幸,而與此同時我卻得到瞭助人的快樂,或許還要將此事寫進周記,或許還能受到老師的表揚。如此看來,不幸者因一頓飽餐而忍受著更大的饑餓,我這個所謂助人者卻得到瞭更多的好處,這是我的初衷嗎?顯然不是。但是那時的我顯然不會想的這麼深,因為彼時我的同情是初級的、淺顯的。